HKW

Wednesday, January 25, 2006

教改和教師壓力之我見

近日鬧得沸騰騰的教師壓力問題及因高官失言而引爆過萬老師上街遊行,使我覺得有需要在此從前線教育工作者的立場發表意見。高官失言時有發生,但為何今次會特別觸動教育界的神經,引發大規模的抗爭?我相信官員的言論只是導火線,它引爆多年績壓在教育界的深層次矛盾。在此我想表達對兩項特別引起爭議政策的看法。

教學語言政策的矛盾

自從母語教學實施後,眼見學生的英語水平每況愈下,實在令人婉惜。儘管政府不斷開動宣傳機器,拿出片面的數據去支持母語教育如何優勝,但都不能改變家長和學校的看法 — 母語教學是稍遜的。君不先每年會考放榜,教統局便急不及待向傳媒發表母語教學下學生成績如何進步云云,那一邊廂,傳媒追訪成績優良的中中學生如何在尋找中六學位時碰釘,及如何克服在中六因教學語言改變而面對的學習困難。如果政府認為中中和英中的水平是一樣的,為什麼只容許收生組別和老師語文水平較佳的中學實施英語教學,強制性的母語教育,令到整個教育界陷入階級性的矛盾當中。從此「中中」和「英中」的標籤取代了一間學校的內涵,就算教統局官僚一百個不承認,母語教學政策令香港大部份的學校背負反感的標籤,這個事實無論教師、家長和學生都只可以吞聲忍氣地接受。

我不知道母語教學政策是否「愉快學習」理念的延續,就我課堂所見,當學生遇到不明白的英文生字,他們會採取逃避態度。進行專題研習時,當面對英文的材料不論是印刷還是網上,他們都會放棄使用。今天大部分的學生,當遇到學習困難時是採用逃避態度,母語教學已成為他們不學好英語的藉口。當政府高層要把香港定位為國際城市,而其他亞洲城市不斷加強英語教學,我們又是否應該削足就履,斷送下一代的英語水平和在國際社會的競爭力。

增值指標的禍害

今天的學校愈來愈像工廠的生產線,學生可比喻為原材料,經過幾年的「加工」後,便成為有用之才。而增值指標就是這間工廠的品質管制(QC),增值指標是基於會考和高考的成績來計算,政府一方面鼓勵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才能,但一方面就以公開考試的成績來定奪一間學校增值與否,這又是否一個互相矛盾的政策?再者,根據學者的研究,學生的學業成績受不同因素影響,其中以社經背景(Socioeconomic status)和家庭支援尤為重要。如果硬把成績退步的責任全數由老師承擔是極不公平的。當整個社會充滿間責的風氣,為什麼學生和家長可以獨善其身?

要知道增值指標的禍害,大家可以晚上到新市鎮的學校看看,晚上九時大部分學校還是燈火通明,為了不「貶值」各科老師爭相進行馬拉松式補課,長假期回校補課已經成為常態,有些直資學校甚至以老師披星戴月補課,把操場改建成補習課室來招徠。如果我們相信學習是一生的歷程,為什麼硬要把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安排在同一條起跑線,以跑100米的速度完成10000米的長跑。增值指標最大的禍害不在於增加老師的壓力,而是壓搾學生的空間和學習興趣,今天的學生已經沒有多餘的空間發展興趣和閱讀課外書,老師忙已經是人所共知,但學生更忙,要找學生傾談是需要預約的!補課的風氣亦使學生把補課等同學習,他們沒有自學的習慣,更加沒有反思的空間。有些公開考試成績好的學生因為已習慣中學「飯來張口」的學習模式,對於大學較自由和重自學的學習環境感到格格不入。

以上是我當了十多年前線教育工作的觀點,希望當局聽取前線的聲音,制定對得起下一代的教育政策,還學生和老師空間。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