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反思
200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過去三十年,中國由奉行極左的社會主義續漸走向市場經濟,整個轉變釋放人民的創造力和驚人的生產力,再加上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使中國長期維持雙位數的經濟増長,其他國家包括一眾已發展國家均瞠乎其後。隨着中國成功舉辦奧運和太空人出艙,中國人的民族尊嚴和自豪感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但我們不能因為經濟有非凡的成就而沾沾自喜。首先,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是否可以延續是存在很大的變數。中國的產業結構主要以第二產業為支柱,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是支持國家作為世界工廠的重要條件,但上述的優勢是不可持久的,愈來愈多發展中國家都效法中國的發展模式,中國在這方面的優勢將面臨挑戰。中國經濟要保持穩定而持續的增長就必須進行產業結構轉型,增加第三產業的比重,刺激內需,加強發展服務業和增加工業的科技和創新含量。但上述的轉型不能單憑長官意志由上而下以行政手段來達成,這轉變涉及廣而深的社會變革,包括改變現時落後的社會保障制度,加大力度改善醫療和教育體制,務求使看病和讀書不再成為老百姓沉重的負擔。目前的情況是老百姓不得不大幅儲蓄以應付這些開支,要擴大內需談何容易。 再者,過去三十年的高速經濟增長雖然使五億人擺脫貧窮,但貧富懸殊十分嚴重,而且錢權政治當道,財富多集中於少數的利益集團,要提高國民的消費意慾,就必需改變現時國富民窮的現況。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成績不能只從經濟角度作唯一的指標。 過去三十年,政治改革原地踏步,言論自由和媒體的開放程度仍有待改善。隨著人均收入增加,中產階級的冒起對自身的權益和社會公義有更大的訴求,如果中央政府只沿用以往的打壓手段去處理社會矛盾, 只會使情況惡化,使不安情緒火上加油,為社會穩定埋下地雷。公平的司法制度、普及法治的文化、容許反對的聲音、放寬對傳媒和非政府組織的壓制都有助消減社會的怒氣,近年頻繁的地區社會矛盾事件和上訪個案都是民眾對管治階層不滿的警號。展望將來,國家必須積極推行政治改革,以配合經濟發展的步伐和社會的變遷,始終一條腿走路的市場經濟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